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指以2-苯基色原酮为基核的化合物,以C6-C3-C6为骨架,而且大多环都有酚羟基取代,属植物次级代谢产物。其基本骨架具有C6-C3-C6的特点,即由两个芳香环A和B,通过中央三碳链相互连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。
根据黄酮类化合物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,B环在环C上的连接位置以及三碳链是否构成环状等特点,可将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归类,主要是以六元的C环的氧化状况和B环所连接的位置不同为依据分为:黄酮(flavone)及黄酮醇类(flavonol),如芹菜素、槲皮素;黄烷醇类,如儿茶素;双黄酮类,如银杏素;二氢黄酮(flavanone)及二氢黄酮醇类(flavanonol),如橙皮苷;查尔酮类(chalcone),如红花苷;花色素类(anthocyanidin),如飞燕草素;异黄酮类(isoflavone),如葛根素;橙酮类(aurone);其他黄酮类,如异芒果素。此外,还存在由2分子类黄酮按C-C或C-O-C方式连接而成的双黄酮类化合物,其结构类型有20种。天然的黄酮类化合物几乎在A、B环上均有取代基,一般是羟基、甲氧基和异戊烯基等。在植物体中,黄酮类化合物因其所在组织不同,其存在状态也不尽相同。在木质部中,多以苷元形式存在;而在花、叶、果实等器官中,多以糖苷形式存在,除了O-糖苷外,尚有C-糖苷。此外,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黄酮类,如水飞蓟京(silybin)属木脂体黄酮,榕碱(ficine)及异榕碱(isoficine)则为生物碱型黄酮。
植物体内的黄酮除少数以游离状态存在外,大多数与糖结合成苷,且多为氧苷,只有少数为碳苷。氧苷中糖链多数连在C3、C7和C4位上,糖链中常见的糖有D-葡萄糖、L-鼠李糖、D-半乳糖和D-葡萄糖醛酸、芸香糖、龙胆二糖,龙胆三糖等。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界广为分布,目前在植物界发现的黄酮化合物已达5000多种。
黄酮类化合物是天然产物中研究得比较早和较多的一类化合物。由于植物次生代谢的关系,它们的结构类型和植物来源都比较确定,这些都特别适合于高等植物化学分类的研究。